行者 发表于 2014-2-15 12:04:17

上海社科院报告:北京已经接近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上海社科院报告:北京已经接近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北京已经接近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上海官方智囊机构——上海社科院近日如是向外界发出警告,并在一份报告中称,北京的生态指数在40个国际城市中居倒数第二,污染指数接近极值。正在此时,中国环保部扩权甚至吞并掌控国土资源审批大权的国土资源部的传言刺激人们关注。一切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数年来,雾霾连续袭扰大半中国国土,各方危机警告频传,中国粗放型经济、以GDP论英雄不仅成为民间口诛笔伐的对象,亦为政府所警觉乃至不得不改弦易辙大动干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2日召集会议立意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然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覆水之下,毒液早已浸入“骨髓”、渗入每一根血管。政府即便大动作也非短时即可收效,其触动的利益不会仅仅是数家企业,而可能摇撼整个国民经济的根基。

北京告急!接近不适宜人类居住?

2月12日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北京污染极其严重,大大低于平均标准,已接近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程度。此言一出即引发舆论海啸,升斗小民纷纷做惊恐状,窃问“若要立足北京,看来人类必须要进化到非人了,否则恐怕只能来生再见了”。数年以来,作为首都,北京亦难免污染厄运。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政府临时强行转移、关停重工业企业,以换得一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然而好景不长,外国人一走污染卷土重来,千万黎庶仍在苦命挣扎。每当冬未去、春尚早的季节,雾霾重又肆虐,如堕“仙境”的人们只好以“清华校训”——“自强不吸、厚德载雾”之类的桥段调侃自嘲。

难怪,当美国媒体嘲笑印度新德里的空气污染有甚于北京时,印媒显得很不服气,齐刷刷地反击“我们顶多和北京不相上下”。其“乌鸦站在黑猪身上笑黑猪黑”式令人忍俊不禁的辩驳固然可做一时的谈资,但两个同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总该有所自我反省吧。

此一番争执实源于今年1月份,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在达沃斯论坛公布2014年环境表现指数(EPI),在全球178个调查对象国中,印度排在第155位,远低于同为“金砖国家”的中国(118名)。而更令印度媒体沮丧的是,在城市评估中,新德里被评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其污染程度被认为是北京的两倍。同时,《纽约时报》也在报道中引述数据,证明“新德里的空气质量比北京更差,即便在国际上并未引起如北京那样的关注”。北京臭名昭著的雾霾引发了政府干预,但“新德里击败了北京”,一番评论令印度媒体很不爽。而《印度时报》引述印度地球科学部下属的空气质量预报和研究系统公布的PM2.5对比数据,反驳说:“从污染物浓度而言,我们做得比北京更好,北京由于糟糕的空气质量已经宣布紧急状态。我们的PM10和PM2.5都很高,但不极端。”

当然,上天有好生之德,雾霾又怎能只“眷顾”北京人?数年间,雾霾一路南下北上,攻城略地。2013年12月大半个中国即陷入雾霾的汪洋大海之中,多地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级别,涉及中东部所有地区,持续时间长达近半月。其中104个城市重度“沦陷”,平均雾霾天创52年之最;多地橙色、红色预警不断,PM2.5频频爆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高速连环撞车事故不断,大街小巷出门必戴口罩,空气净化器销售火爆……

中国前卫生部长陈竺、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等,2013年12月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文,称中国空气污染造成每年35万-50万人过早死亡。而该期刊2012年发表《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指出,空气污染2010年在中国导致120余万人死亡,以及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该报告考虑的因素也包括环境细颗粒物(PM2.5)造成的污染。

大阵仗刮骨疗“毒” 震动经济根基

今年2月12日,李克强宣布将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追加100亿元人民币“以奖代补”,并承诺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实际上,去年李克强上台后,便在9月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号称“国十条”),同时部署了50亿元人民币的经费治理。尽管这些动作体现了中共对数十年经济发展方式经过深刻反思后已开始积极动作,但这些修补显然不足以“拨乱反正”。

当年,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赴北京任职,初来乍到便因率先“普及”PM2.5引发舆论震动,并迫使中国官方作出反应——2012年初中国颁布新的空气质量新标准,首次将PM2.5纳入标准。同年秋,中共十八大开幕,由习近平亲自操刀的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并喊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大口号。

若说以上仅停留在纸面上尚难提振国民信心的话,那么此后习李上台,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声言抛弃“以GDP论英雄”,而李克强则埋首经济结构调整不辍,则显有动作的姿态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并细化生态文明建设旨要,随后拟定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宣告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跻身六大下设专项小组之一。职司所在,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4年2月11日召集会议,命令以10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举措为纲目,抓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分清轻重缓急,设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予以推进。

目前舆论的焦点集中于环保部本身的职权问题上。环保部本就被视为有名无权的清水衙门,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综合调控管理职能均被国务院其他部委所肢解。而“两会”在即,路透社率先放风,中国政府可能撤销国土资源部,将其部分职能并入环保部。报道引述接近中国领导层的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政府可能赋予环保部在资源方面新的权力,环保部或将取得对未来相关项目的否决权,并在处罚污染单位方面取得更大权限,比如取消罚款最高限额规定,对屡教不改者实施上不封顶的处罚。

而就在上述消息发布前一天的2月10日,环保部官网刊发周生贤有关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周生贤谈到了与目前环保部管理领域“毫不相干”的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问题,甚至用两大段的篇幅谈及“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这也被视为对环保部扩权的提前暗示,尽管随后国土资源部以及环保部官员都未能予以证实。

此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被媒体视为对中共高层对“大环保部”的认同与力挺,相信所谓国土部与环保部的撤并并非空穴来风。去年的铁道部的裁撤便酝酿了许久,并牵扯到包括原铁道部部长及其亲信力量等部门利益的纷争,而此番被呼吁削权的国土资源部,更是因为掌控国土资源的审批大权而树大根深。

尽管部门利益之争颇为棘手,但相较于更为庞大的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甚至是“颠覆”,毕竟只是小巫见大巫。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政治强力主导国民经济,并使中国保持持续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一举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种粗放经济一方面助长了地方官员畸形的政绩观,另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灾难全面集中暴发的危机。“要钱还是要命”,迫使中共当局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而若要逆转环境恶化持续蔓延,经济发展方式、官员执政观念、民众生活方式……都将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毫无疑问,惯性使然,这一改革过程必然要经历“撕心裂肺”的深刻阵痛期。

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仅仅修补既有的格局是不可能完成的。从微观领域看,它必然涉及具体行业甚至庞大经济利益体的责任。比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电力等“巨无霸”将必须为自己的污染行为负责,它们无疑会为此做出各种游说来反对和阻止改革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是最为理想的状态,打破经济优先的逻辑需要高层的强力,也需要在稳定、发展与改革之间寻找契合点。

近期,不仅中国经济学家与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的声音产生碰撞,比如林毅夫反驳西方学者有关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急剧下滑进而影响政治稳定的论调,中国经济学家内部也对2014年发展前景的预期发生了分歧。吴敬琏警告说,2014年将是极为困难的一年,而李克强的老师厉以宁则乐观看待,并力挺李内阁的改革。实际上,李克强内阁上位之初便在摸索探寻,并试图在经济发展速度与改革节奏间寻找一种平衡。2014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年度经济增长7.7%,这一数据切合官方的预期,也初步回应了外界的忧虑。3月初,李克强将在自己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自己的执政纲领以及若干关键的细部数据。中共已摩拳擦掌酝酿全面改革,经济环境首当其冲,2014年注定将是不平静的一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社科院报告:北京已经接近不再适宜人类居住